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8.水星灵来拜访一个我们地球来的灵人,他在世时因学问而颇负盛名(他就是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他们渴望从他那里获得关于各种主题的信息。但他们发觉,他所说的并未超出属世人的感官印象,因为他在说话时思想的是他的名声,并且和在世时一样(在来世,每个人都保持原来的秉性),想把各种事物串在一起,再把它们与其它东西联起来,不断形成新的结论。由于他试图产生长长的论据链,而这些论据都是基于他们没有看见或不承认为真理的事物,所以他们声称,这些链子既没有连起来,也没有得出他的结论,他们称其为权威的模糊。于是,他们不再向他提问题,只是问:“这叫什么?那叫什么?”由于他还是以物质概念,而非属灵概念回答这些问题,所以他们离开了他。在来世,每个人越属灵地或以属灵的概念来说话,在世时就越曾信神,并且越不以物质概念来信祂。
我想借此机会在此讲述以下经历,以说明在来世,出于自己的深思而获得聪明的学者是何情形,这种深思为了真理,因而为了从世俗考虑中抽离出来的功用而被认识真理的爱所点燃;以及寻求从其他人那里获得聪明,未经自己任何思考的人又是何情形,如那些渴望认识真理,仅仅是为了学问上的名声并由此获得世上的荣誉或利益,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从世俗考虑中抽离出来的功用之人。我感觉有一个声音从下面穿透上来,靠近我的左侧,直达我的左耳。我发现,他们是在那里试图挣脱的灵人,只是我不知道他们是哪类灵人。然而,他们挣脱出来后,便与我交谈,自称是逻辑学家和形而上学者;他们曾将自己的思维深深沉浸于这些学科,没有其它目的,只是为了被视为有学问,由此获得荣誉和财富。他们抱怨说,他们现在过着悲惨的生活,因为他们在学习这些学科时没有其它目的,因而没有由此培育自己的理性能力。他们说话缓慢,声音低沉。
与此同时,两个灵人在我头顶上彼此交谈;我问他们是谁,被告知,其中一个在学术界是非常有名的,我得以认为他是亚里士多德(我没有被告知另一个是谁)。那时,他被带入在世时所处的状态;谁都能很容易地被带回他在世时所处的状态,因为他以前的一切生命状态都与他同在。令我惊讶的是,他靠近我的右耳,在那里说话,声音虽然嘶哑却很理智。我从他的讲话主旨发觉,他的秉性和先上来的经院学者们的迥然不同;事实上,他从自己的思维发展出他所写的东西,因而产生自己的哲学。因此,他所发明并加到思想观念上的术语,都是他用来描述内在观念的词语形式。如我所得知的,他以此为乐,并在这乐趣,以及知道关乎思维和理解之物的渴望驱使下有了这些发现;他顺从凡他的灵所指示的。这就是为何他靠近我的右耳,不像他的追随者,也就是所谓的经院学者们;他们不是从思维到术语,而是从术语到思维,这是一条反路。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甚至都没有行进到思维,只局限于术语。他们若运用这些术语,就能随心所欲地证明一切,并照着他们说服人的欲望把真理的表象强加到虚假上。对他们来说,哲学就这样变成一条通向疯狂,而非智慧的道路,并使他们陷入黑暗而不是光明。
后来,我和他讨论分析学。我说,一个小男孩能在半小时内讲得比亚里士多德在一本书里描述得更具哲理性、分析性和逻辑性,因为整个人类思想及其所产生的言论都是分析性的,其法则来自灵界;想从术语人为地发展到思维的人,颇像一个跳舞者,试图通过他的运动纤维和肌肉的知识来学习跳舞;他若跳舞时专注于此,几乎不可能迈开脚。事实上,没有这类知识,他也能活动全身的所有运动纤维,适当激活他的肺、膈肌、肋胁、手臂、颈部,以及身体的其它器官,整本书都不足以描述这一切。我说,那些想出于术语思考的人差不多也是这样。他赞成这些话,并说,以这种方式学习思考,正好走反了。他补充说,若有人想变成傻瓜,就让他这样行吧;不过,他应不断思想功用,并出于内在之物来思考。
接着,他向我展示了他原来对至高无上的神所持的观念,即:他把这位神描绘为有一张人脸,头上有光环围绕。现在他知道了,这个人就是主,光环是从祂发出的神性,不仅流入天堂,还流入宇宙,掌管并统治其中的一切事物。凡掌管并统治天堂的,也掌管并统治宇宙,因为这一个与另一个不可分离。他还说,他信一位独一神,但祂的属性和品质却被指定各种名称,这些名称被其他人拜为神明。
一个女人出现在我面前,她伸出手来,想抚摸他的脸颊。当我对此表示惊讶时,他说,他在世时,这个女人经常向他显现,似乎抚摸他的脸颊,她的手很美。天使灵们说,很早以前的人曾看见过这个女人,并给她起名叫帕拉斯;她向那些住在地上时以观念为快乐,并专注于思考,而非哲学的灵人中的某一个显现。这类灵人与亚里士多德同在,喜爱他,因为他出于内在思考;于是,他们便展示出这样的女人。
最后,他向我勾勒出他对人的灵魂或灵所曾设想的概念。他把灵魂或灵称为气(pneuma,希腊语为呼吸),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不可见的生命力,就像些许以太。他说,他早就知道他的灵死后会活着,它既是他的内在本质,就不可能死亡,因为它能思考。此外,他一直无法清晰地思考灵魂或灵,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因为除了他出于自己所思考的外,他还没有从其它任何源头形成任何有关它的想法,甚至从古人那里知道得也很少。另外,在来世,亚里士多德在明智的灵人中间,而他的许多追随者则在愚蠢的灵人中间。
出埃及记8:1-28
1.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对亚伦说,把你拿杖的手伸出来在河、溪、池以上,使青蛙上埃及地来。
2.亚伦便伸手在埃及的诸水以上,青蛙就上来,遮满了埃及地。
3.埃及的术士们也用他们的邪术照样而行,叫青蛙上了埃及地。
4.法老召了摩西、亚伦来,说,请你们求耶和华,叫祂使这青蛙离开我和我的民,我就容百姓去,使他们祭祀耶和华。
5.摩西对法老说,你尊重我吧!我要何时为你和你的臣仆并你的百姓祈求,除灭青蛙离开你和你的各家,只在河中存活呢?
6.他说,到明天。摩西说,可以照你的话吧!好叫你知道没有像耶和华我们神的。
7.青蛙要离开你和你的各家,并你的臣仆与你的百姓,只在河中存活。
8.于是摩西、亚伦从法老面前出去;摩西为耶和华加在法老身上的青蛙一事向耶和华呼求。
9.耶和华就照摩西的话行,凡在房里、院中、田间的青蛙都死了。
10.他们把青蛙一堆一堆聚拢起来,那地就发臭了。
11.法老见自己又能呼吸了,就使心发沉,不肯听他们,正如耶和华所说的。
12.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对亚伦说,伸出你的杖击打地上的尘土,使尘土在埃及全地变作虱子。
13.他们就这样行,亚伦伸出拿杖的手击打地上的尘土,就在人身上和牲畜身上有了虱子;这地的一切尘土在埃及全地都变成了虱子。
14.术士们也用邪术照样行,要生出虱子来,却是不能。于是在人身上和牲畜身上都有了虱子。
15.术士们就对法老说,这是神的手指。法老的心刚硬,不肯听他们,正如耶和华所说的。
16.耶和华对摩西说,清早起来,站在法老面前;看哪,他出来到水边;你对他说,耶和华这样说:容我的百姓去,好叫他们事奉我。
17.你若不容我的百姓去,看哪,我必打发讨厌的苍蝇到你和你臣仆并你百姓的身上,进你的各家;并且埃及人的各家和他们所住的地,都要满了讨厌的苍蝇。
18.当那日,我必分别我百姓所立的歌珊地,使那里没有讨厌的苍蝇,好叫你知道我是那地中间的耶和华。
19.我要在我的百姓和你的百姓之间施行救赎;明天必有这神迹。
20.耶和华就这样行,大群讨厌的苍蝇进入法老的宫殿和他臣仆的房屋,进入埃及全地;这地就因这讨厌的苍蝇败坏了。
21.法老召了摩西、亚伦来,说,你们去,在这地祭祀你们的神吧!
22.摩西说,这样行本不相宜,因为我们要把埃及人所厌恶的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看哪,若把埃及人所厌恶的,在他们眼前献为祭,他们岂不拿石头打死我们吗?
23.我们要走三天的路程进到旷野,照着祂所吩咐我们的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
24.法老说,我容你们去,在旷野祭祀耶和华你们的神,只是不要走得很远,求你们为我祈祷。
25.摩西说,看哪,我要从你这里出去,祈求耶和华,使讨厌的苍蝇明天离开法老和法老的臣仆并法老的百姓;只是法老却不可再行愚弄,不容百姓去祭祀耶和华。
26.于是摩西从法老那里出来,去祈求耶和华。
27.耶和华就照摩西的话行,叫讨厌的苍蝇离开法老和他的臣仆并他的百姓,一个也没有留下。
28.这一次法老又使他的心发沉,不容百姓去。
概览
7378.本章继续论述那些在来世沉浸于虚假,并侵扰正直人之人的荒凉。前一章描述了荒凉的头两个阶段,以及第三个阶段的一部分;在第三个阶段,他们只使用由纯粹的虚假所生的推理,“青蛙”表示由纯粹的虚假所生的推理。本章继续论述这个主题,然后论述那些在来世沉浸于虚假,并侵扰正直人之人的荒凉的第四和第五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当他们陷入毁灭与他们同在的一切良善,包括凡他们所拥有的任何属世良善的邪恶之时;这些邪恶由地上的尘土所生的虱子来表示。第五个阶段是他们陷入由这些邪恶所生、毁灭一切真理的虚假之时;这些虚假由讨厌的苍蝇来表示。
8094.“虽然那里近”表虽然它首先出现。这从“近”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分离之信时,“近”是指它首先出现。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当如何理解关于分离之信或唯信首先出现这个观点。生活的邪恶伴随着它自己的虚假,这虚假就隐藏在陷入生活邪恶的人里面,有时他意识不到虚假在他里面;不过,一旦他思想教会的真理,尤其当他思想得救时,这虚假就会出现,并清楚显明自己;他若不能否认真理本身,就是真理的一般方面,就会以适合自己邪恶的方式来解释它,从而歪曲它。因此,当他思想信和仁,也就是教会和得救的两个必不可缺的要素时,信立刻出现,但仁不会,因为仁反对生活的邪恶。结果,他也将仁抛到一边,只选择信。由此明显可知,信之真理是“近”的,但信之良善不近;也就是说,首先出现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许多虚假和错误的观点都是从这个错误和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接踵而来的,如:善行丝毫无助于得救;人的生活死后不会跟随他;那时人唯独凭恩典通过信得救,无论他在世上过着怎样的生活;最坏的罪犯也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凭信得救;邪恶能在一瞬间被抹除。这些和其它类似观念就是进入人的思维,并通过这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所确立的观念;它们以一个连续的链条从它延伸。但是,如果仁和生活是起点或第一个原则,那么看待这些观念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